一文读懂“五险一金”,让你的钱不白缴!


在现代社会,“五险一金” 与每个人的生活紧密相连,既是劳动者权益的坚实后盾,也是社会稳定运行的基石。那么,“五险一金” 具体是指什么?有什么作用呢?


五险一金是什么   

“五险一金”:劳动者的立体保障网“五险一金” 是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以及住房公积金的统称。

这一保障体系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等法律法规确立,是用人单位的法定义务,更是劳动者的核心权益。

它从养老储备、医疗保障、失业救济、工伤补偿、生育支持到住房帮扶,构建起全方位的生活安全网。


养老保险   

养老保险是国家强制实施的社会保障制度,旨在确保劳动者退休后仍有稳定收入。

职工每月缴纳的养老保险费,一部分(约 8%)进入个人账户,另一部分(单位缴纳,约 16%)进入统筹账户。

退休后,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遵循 “多缴多得、长缴多得” 原则。以月收入 8000 元的职工为例,工作 35 年后退休,每月可领取的养老金可达数千元,保障基本生活无忧。

随着老龄化加剧,个人养老金制度的推出,更为养老保障增添了新选择。


医疗保险   

医疗保险分为职工医保和城乡居民医保,前者由单位和职工共同缴费,后者以个人缴费为主。

医保报销设置了起付线、报销比例和报销限额,不同地区和医院等级标准有所差异。

例如,某城市职工医保门诊起付线为 1800 元,起付线以上报销 70%-90%;住院起付线从 300 元到 1300 元不等,报销比例 85%-95%。

此外,医保报销范围受药品目录、诊疗项目目录和医疗服务设施标准限制,只有符合规定的费用才能报销。

近年来,慢性病门诊报销、医保药品目录扩容等政策,进一步提升了保障力度。


失业保险   

失业保险为非因本人意愿失业的劳动者提供临时经济援助。

领取条件包括:缴纳失业保险费满 1 年、已办理失业登记且有求职要求。

失业保险金标准由各地确定,一般不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最长可领取 24 个月。

除了现金补助,失业期间还可享受医保代缴、职业培训补贴等福利,帮助劳动者尽快重返职场。


工伤保险   

工伤保险由用人单位全额缴纳,用于保障职工在工作中遭受事故伤害或患职业病后的权益。

只要是在工作时间、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伤害,经工伤认定后即可享受待遇,包括医疗费用、伤残津贴、一次性伤残补助金等。

若不幸因工死亡,家属还可获得丧葬补助金、供养亲属抚恤金和一次性工亡补助金。

工伤保险的存在,有效减轻了企业和职工的双重风险。


生育保险   

生育保险为生育或实施计划生育手术的职工提供医疗费用报销和生育津贴。

生育津贴按照用人单位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计发,报销范围涵盖产前检查、分娩费用、计划生育手术费用等。

随着生育保险与职工医保合并实施,报销流程更简化,保障待遇更统一,切实减轻了生育职工的经济压力。


住房公积金   

住房公积金由单位和职工共同缴存,全部归职工个人所有,可用于购房、租房、装修等住房相关支出。

最大的优势在于低利率贷款,以贷款 50 万元、期限 20 年为例,公积金贷款比商业贷款利息少付超 11 万元。

此外,部分地区还允许公积金用于支付父母或子女的住房费用,甚至可提取用于重大疾病治疗,大大拓展了使用范围。


缴纳比例与基数   

“五险一金” 的缴纳比例和基数由各地根据经济水平制定,一般单位缴纳比例高于个人。

缴纳基数以职工上年度月平均工资为基础,设有上下限。

查询缴纳情况可通过当地社保局、公积金管理中心官网或手机 APP。

提取公积金和申领保险金需满足特定条件,如购房提取公积金、达到法定退休年龄领取养老金等。


“五险一金” 是劳动者权益保障的核心,也是企业的社会责任。劳动者了解其政策与作用,有助于规划生活、维护权益;企业依法缴纳,则能吸引人才、增强凝聚力。唯有双方共同重视,才能让这一保障体系更好地发挥作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