雇主险VS团意险:猝死保障的“同”与“不同”


在员工健康管理日益受重视的今天,企业为员工配置保险已成为常态。其中,雇主责任险(以下简称“雇主险”)和团体意外险(以下简称“团意险”)因涵盖“猝死”保障而备受关注。然而,两者在赔付逻辑、场景覆盖和免责条款上存在显著差异。



雇主险的猝死保障

与工伤强绑定的“工作场景”

雇主险的核心功能是转移企业在员工工伤事故中的赔偿责任,其猝死保障与《工伤保险条例》高度绑定。根据现行规定,以下情形可认定为工伤猝死:

时间与地点限制

猝死需发生在 “工作时间 + 工作岗位”,或因工作原因导致的合理延伸场景(如出差途中);

工伤认定前置

必须经人社部门法定程序认定,保险赔付以《认定工伤决定书》为依据;

非工伤免责

若员工因私人活动(如下班后饮酒猝死)或自身疾病史(未经企业知情的先天性心脏病)导致身故,雇主责任险不予赔付。

典型案例

某互联网公司员工连续加班时突发心梗猝死,经工伤认定后,雇主险可覆盖企业应承担的赔偿(如丧葬补助金、工亡补助等)。

特别注意

🔹若猝死由员工自身疾病(如未披露的先天性心脏病)引发,且无法证明与工作强度、环境相关,则可能被排除在保障范围外;

🔹部分条款会限制特定职业或高风险岗位的猝死赔付。



团意险的猝死保障

突破“意外”定义的扩展责任

与雇主险的刚性标准不同,团意险对猝死的保障更具灵活性

传统意外险条款中,猝死因不符合意外的【外来的、突发的、非本意的、非疾病的】的定义要求(多由心脑血管疾病引发),本属免责范畴。

但市场主流产品已通过附加猝死责任条款或特别约定,将猝死纳入保障,且突破了工作场景限制:

某制造企业为员工投保团意险,特别约定 “被保险人在保险期间内突发猝死,无论是否工作时间,均按保额的 50% 赔付”。

员工李某下班后参加篮球友谊赛时突发猝死,经医院确诊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发,虽非工伤,但符合团意险条款约定,家属获赔 30 万元。

附加条款

单独约定猝死定义(如“突发症状后24小时内死亡”),可单独约定猝死保额,或与主险保额共享,部分产品支持叠加赔付

场景覆盖

无工作场景限制,涵盖生活、休闲等 24 小时意外风险(如居家、运动时猝死);

免责限制

通常排除既往症(如投保前已确诊的高血压)、高风险运动(攀岩、潜水)及违法犯罪期间的猝死;

典型案例

一名销售员周末参加马拉松时猝死,若团意险含猝死附加条款,其家属可直接向保险公司申请理赔,无需工伤认定

核心差异点

🔹责任主体:雇主险赔付给企业(用于承担工伤责任),团意险直接赔付员工或其家属;

🔹举证难度:团意险无需证明与工作的关联性,流程更简化。



企业投保策略

按需搭配,查漏补缺

高风险行业优先雇主险

🔹适用于加班频繁、体力劳动强度大的企业(如IT、制造业),重点覆盖工作场景下的猝死风险。

🔹注意核对条款是否涵盖“过劳猝死”等细分情形。

团意险作为补充保障

🔹适合员工活动多元化的企业,覆盖非工作时间的突发风险;

🔹需重点关注猝死附加条款的时效要求(如“24小时”还是“48小时”)。

免责条款的“避坑指南”

🔹雇主险:是否对特定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引发的猝死免责;

🔹团意险:是否排除剧烈运动、高空作业等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