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公司怎么赚钱?靠 “三差”,而非 “忽悠”



买保险时,不少人会疑惑:保险公司究竟靠什么盈利?一张保单背后,是否藏着复杂的收益计算?

事实上,保险公司的盈利核心可浓缩为三个词 ——“死差”“利差”“费差”。这 “三差” 不仅决定着保险公司的利润空间,更间接影响着保单的稳定性与赔付能力。


一、死差:风险预测与实际结果的博弈


死差是寿险公司最具特色的利润来源,指实际赔付人数与预期赔付人数的差异所产生的收益或亏损,分为死差益和死差损。

保险公司在设计寿险、重疾险等长期险种时,会基于行业历史数据(如人口死亡率、重疾发生率)建立精算模型,预判未来一段时间内的赔付规模。

例如,某寿险产品针对 100 万投保人设计,精算模型预计未来 5 年将有 5000 人因身故理赔,据此设定保费价格。若 5 年后实际身故人数为 4800 人,少赔付的 200 份保险金便形成 “死差益”;反之,若实际身故人数达 5300 人,多支出的 300 份赔付则构成 “死差损”。

死差的波动通常较小,因为保险公司依赖的是百万级样本量的大数据统计,个体风险差异会被整体概率稀释。但在极端情况下,如突发大规模公共卫生事件,可能导致短期死亡率偏离预期,对死差产生影响。例如 2020 年疫情初期,部分寿险公司因身故赔付增加,短期死差益有所收窄。

对消费者而言,死差稳定的保险公司更值得信赖。这类公司往往精算能力强,风险定价严谨,能在长期运营中保持赔付能力的稳定性。



二、利差:投资收益决定的核心利润 


保险公司收取保费后,并非简单存放,而是通过专业投资团队投向债券、股票、不动产、基础设施等领域。产品定价时会设定一个 “预定利率”(即承诺给投保人的隐含收益率),

假设某年金险预定利率为 3%,意味着保险公司需通过投资至少获得 3% 的收益,才能覆盖成本并兑现承诺。若实际投资回报率达 5%,则 5%-3%=2% 的差额即为 “利差益”;若回报率仅 2%,则形成 1% 的 “利差损”。

利差对保险产品的影响深远。例如,2019 年前后,部分重疾险以 4.025% 的预定利率定价,看似给消费者更高收益,但随着近年市场利率下行,保险公司投资收益率难以达标,最终不得不停售此类产品,避免长期利差损风险。

对消费者而言,选择利差稳定的保险公司至关重要。可关注公司的投资组合结构(如债券占比、权益类资产比例)、历史投资收益率(通常披露于年度财报),避免选择过度依赖高风险投资、收益率波动剧烈的公司。



三、费差:运营效率的直接体现


费差是保险公司实际运营费用与预期费用的差异,反映公司的成本控制能力,同样分为费差益和费差损。

保险产品的定价会包含对运营成本的预估,包括员工工资、场地租金、营销费用、系统维护费等。

例如,某健康险产品预计年度运营费用为 1000 万元,若实际支出仅 800 万元,节省的 200 万元即为 “费差益”;若因营销投入超预期,实际花费 1200 万元,则产生 200 万元 “费差损”。

费差的影响因素多样:初创保险公司因系统搭建、团队扩张,前期费差损较高;而大型公司通过规模化运营(如线上化理赔降低人工成本),更易实现费差益。

2020 年监管推行 “报行合一” 政策(即保险公司报备的费用与实际执行一致),进一步压缩了虚报费用的空间,促使行业提升费差管理效率。

对消费者而言,费差控制能力强的公司,产品定价可能更具优势。例如,同等保障责任下,运营成本低的公司可通过降低保费吸引客户,形成 “性价比” 竞争力。



“三差” 协同:保险公司的盈利全景


不同类型的保险公司,“三差” 贡献比例差异显著:

▪ 寿险公司:依赖长期保单的资金沉淀,利差占主导(60%-70%),死差次之(20%-30%),费差占比最低;

▪ 产险公司(如车险、短期意外险):保单期限短,资金沉淀少,利差影响小,主要依赖死差(如车险赔付率差异)和费差(如营销费用控制);

▪ 健康险公司:短期健康险更侧重费差和死差,长期健康险则因资金期限较长,利差占比提升。

例如,某大型寿险公司 2022 年利润构成中,利差益占 65%,死差益占 25%,费差益占 10%;而某产险公司同年利润中,死差益占 50%,费差益占 40%,利差益仅占 10%。



消费者如何利用 “三差” 逻辑选保险?


▪ 优先选择利差稳定的公司:长期险种(如年金险、终身寿险)受利差影响大,可参考保险公司近 5 年投资收益率(通常披露于年度报告),选择收益率波动小、以债券等稳健资产为主的公司。

▪ 关注死差管理能力:重疾险、定期寿险等险种,可查看公司历史赔付率(行业协会每年公布),赔付率稳定在预期范围内的公司,死差管理更可靠。

▪ 警惕费差损过高的公司:初创公司若长期依赖高佣金推广产品,可能积累费差损风险,选择时需结合注册资本、股东背景等综合判断。


“三差” 并非抽象的精算术语,而是直接关系到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和产品稳定性。

对消费者而言,了解 “三差” 逻辑,不仅能看懂保险产品的定价逻辑,更能在选择保险公司时,避开潜在风险,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保障方案。毕竟,一张能稳定兑现承诺的保单,才是最有价值的 “保险”。